绿杨城郭大运河:流动的文明史诗与生态新生
两千五百年间,漕船扬起的白帆划破历史的晨雾,满载着江南的稻米、北方的丝绸,将“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深植于河道肌理。扬州城南的运河三湾,是古人顺应自然的智慧丰碑。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两千五百年间,漕船扬起的白帆划破历史的晨雾,满载着江南的稻米、北方的丝绸,将“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深植于河道肌理。扬州城南的运河三湾,是古人顺应自然的智慧丰碑。曲折的“几”字河道,以柔克刚化解水势,实现“三湾抵一坝”的精妙水利设计。这种不与自然对抗、反而借势而为的营造理念,恰似水墨丹青中留白的哲学,在河道的迂回婉转间,书写着运河作为“黄金水道”的辉煌篇章。</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近代以来,海运的汽笛声与工业文明的浪潮,让运河褪去了昔日的荣光。扬州城内的河道淤塞、水质恶化,曾倒映着明月的水面,被油污与垃圾覆盖,千年运河陷入沉默的阵痛。 用水之利、彰水之美。</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指引下,从美好生活到美丽经济,清淤船破开沉积的淤泥,生态浮岛净化污染的水体,智能监测系统实时守护水质安全。无论是青铜时代的人工开凿,还是数字时代的智慧治理,大运河始终以流动的姿态,见证着中华文明对和谐共生的永恒追寻。</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strong>运河新生——从生态困局到文旅新篇</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扬州古运河作为大运河最古老的一段,不仅是这座城市的母亲河,也是城市工业发展史上最早的工业区之一。扬州三湾地区曾因工厂烟囱取代漕船桅杆,而被视作工业文明的象征。但沿岸数十家化工企业排放的废水让河水发黑发臭,违建厂房侵占河道空间,湿地生态系统濒临崩溃,也让这条承载文明记忆的河流一度沦为生态困局的缩影。</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一边是百亿级的产值、十亿级的财政收入,另一边是周边十万居民对良好环境、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选择?面对这一难题,扬州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生态修复工程,将"还河于民"作为核心目标。选择对19家工业企业实施“退城进园”,坚决摒弃“有味道”的GDP,重点对三湾片区实施搬迁拆除、水系疏浚、生态修复工程</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搬迁工作首当其冲面临巨大挑战。某老牌化工厂因搬迁涉及数百名职工安置、生产线转移,一度成为工程推进的"硬骨头"。当地政府创新采用"政策引导+企业互助"模式,不仅为企业协调新厂区用地、提供搬迁补贴,还通过产业园区整合上下游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重组。在违建拆除中,工作人员逐户走访,耐心解释政策,最终实现13万平方米违建零冲突拆除。</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生态修复团队借鉴"海绵城市"理念,通过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打造生态驳岸,恢复湿地面积达500余亩。<br style="text-align: left;">为深入贯彻落实"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精神,扬州市交通部门积极作为,在全省率先促成厅市共建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京杭运河扬州段127.5公里纳入建设范围后,通过航道疏浚、船闸升级,实现了航运效率提升30%。同时,创新引入新能源船舶,配套建设岸电设施,有效降低航运污染。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运河综合效能,更为地区生态修复与整体发展协同奠定坚实基础。</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自2014年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年间在申遗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扬州整治了运河两岸环境,曾经的黑臭河道变身城市绿肺,古运河畔重现白鹭翔集、芦苇摇曳的诗意画卷。</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作为运河重生的鲜活样本,占地1520亩的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内,古运河蜿蜒流淌,与岸边垂柳构成动态水墨画卷。曾经的化工码头变身亲水观景平台,废弃厂房改造为运河文化展示馆。每逢周末,园内游人如织,骑行道上穿梭的市民、博物馆里研学的学生、游船上观光的游客,共同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strong>绿色航运——智慧治污守护清水北送</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京杭运河苏北段作为扬州航运的关键动脉,2024年货运量飙升至3.27亿吨,往来船只如织,运输一派繁忙景象。然而,这庞大的运输体量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text-indent: 2em;">扬州市交通部门未雨绸缪,主动出击,积极投身船舶水污染物防治以及船港城一体化治理工作。每天,江苏省扬州市交通执法支队水上大队的执法人员都会穿梭于停泊区,将船舶垃圾转运至由第三方公司维护运营的公共接收船上。不同于传统的处理方式,如今借助先进管理系统,垃圾处理实现了精准分类。不仅如此,该系统新增的生活污水处理功能,更是解决了船舶生活污水排放的大问题,实现了对船舶污染物的全方位管控。</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text-indent: 2em;">在硬件设施建设上,扬州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全市港口码头已全面完成污染防治设施标准化建设,共计建成238套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其中27套为智能化设施,科技赋能让污染物接收更加高效智能;配备17辆流动接收车与24艘流动接收船,构建起水陆联动的灵活接收网络,确保船舶污染物应收尽收;江都、高邮两个公共接收(上岸)点的建成,不仅为船舶污染物上岸提供了关键节点,还拓展了充电加水、配送物资等便民服务,让船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也提高了他们参与污染物规范处置的积极性 。</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扬州在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中,以智慧治污为核心,硬件设施与管理创新双轮驱动,让繁忙航运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2024年扬州船舶污染物“转接处率”高达99%,这一数字背后是扬州对“一江清水北送”的坚定守护,为南水北调工程筑牢了坚实的生态防线,也成为内河航运绿色发展的生动样本。<br style="text-align: left;"></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strong>生态画卷——奏响运河绿色文化“交响曲”</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踏入扬州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一座独特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其现代化的建筑外观与古老的运河水脉相依,馆内,丰富的文物与多媒体展示交相辉映,诉说着千年运河的兴衰变迁,成为“大运河热”在江苏的生动注脚。</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从邵伯船闸历史陈列馆中感受古人航运智慧的传承,到六圩灯塔公园欣赏江河交汇的壮丽风光,再到江河文化诗词长廊品味文人墨客对运河的赞美,这些精心打造的文化节点,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运河两岸,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人们在感受自然风光的同时,领略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br style="text-align: left;"></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与此同时,城市的管理者以“城市建设要服从于古城保护,古城保护要服从于大运河联合申遗”为理念,以加强古城风貌保护,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为抓手,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与高标准生态修复行动,不断提高绿化覆盖率,丰富植物多样性。如今的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两岸绿意葱茏,生态廊道串联起城市与自然,成为市民休闲观光、健身游乐的好去处,昔日的工业岸线华丽转身为生态宜居的滨水空间。在一系列举措推动下,扬州城“推窗见绿、仰头望蓝、沿水赏景”的美好愿景已成为现实。</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绿杨城郭是扬州,三湾区水似罗稠。</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从南北风味的奇妙碰撞,到生态环境的涅槃重生,流淌千年的人工长河与“绿杨城郭”的崭新扬州,正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新生的活力,继续讲述着何以中国的动人生态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