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岛屿生态环境材料创新团队解锁“党建+科研”融合密码
近年来,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岛屿生态环境材料创新团队以“党建+科研”新模式开拓了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近年来,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岛屿生态环境材料创新团队围绕“以党建引领科研,用科研锤炼党性”的工作目标,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在多个重大技术项目取得重要突破,产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科研创新成果,建设了多个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以“党建+科研”新模式开拓了高质量发展新格局。</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过去我只关注手头的科研工作,刚开始接手党支部的时候,我对党建工作感到迷茫,完全不知道如何开展党建工作。”海洋岛屿生态环境材料创新党支部书记战光辉回忆道。2021年底,海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为实现支部与科研团队的深度融合,将热带南海岛屿工程材料与生态环境材料两个研究方向的教职工党员整合,组建了海洋岛屿生态环境材料创新团队,并成立党支部。“后来我发现团队或个人的任何成绩,都离不开党建工作的支持。”战光辉在科研实践中不断反思,“逐渐找到了在科研队伍中开展党建工作的感觉。”</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如今,创新党支部突破了以往枯燥的“灌输式”党建形式,不再局限于纯粹的思想工作,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个清单”工作法,即党建工作责任清单与团队高质量发展清单,党支部不仅抓理论学习也抓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重大科研工作,各项任务由党员牵头落实,确保科研工作开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支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业务”的学习和研讨,由老党员帮扶新党员,在选题策略、课题申报、途径方法等方面传授科研经验;以支部活动作为交流合作平台,鼓励教职工党员跨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交流,以多学科视角促进科研创新;支部还不断创新主题党日活动形式,从圆桌上的理论学习走进企业推动产学研合作……与此同时,支部积极吸纳教职工党员发展对象,支部由最初的几人发展为现在的22人,其中青年博士占比73%,将高层次人才紧紧团结到党支部周围,促进党建与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科研是一个实践过程,而党建工作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支部成员以科研服务社会的意识。”战光辉表示,当前,支部党员围绕不同行业的新材料需求,研发出具有特殊性能和功能的材料,如高强度、高韧性、高导热性、耐腐蚀性等,相关技术累计为行业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2亿元。如陈拥军教授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研发的轻质耐磨损陶瓷的强韧化技术及其以瓷代钢托辊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获得了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得主姜宏教授聚焦深海探测和深海资源开发,开展可耐深海超高压的微晶特种玻璃材料研究,获得了国家区域联合基金支持……这些党员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激励青年科研人员树立科技强国信念,紧密围绕国家与社会需求,时刻牢记“材料人”的责任与担当,扎根一线、苦干实干。</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三年来,海洋岛屿生态环境材料创新团队推行“党建+科研”模式,取得了显著成绩。承担了20余项纵向课题,6项横向课题,总经费突破千万,发表SCI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建设了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如热带岛屿资源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特种玻璃及深加工协同创新中心、海南省优质硅资源先进利用及特种玻璃协同创新中心。2O23年,该支部获得海南大学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p>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尽管成绩显著,但破译“党建+科研”融合密码仍在进行。战光辉表示“下一步的目标是试行师生支部混编制,把党建工作与学生的科研实践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真正把师生拧成了一股绳。”他相信党建工作要深入科研教学一线,这样的党建才会更有生命力。(通讯员:王朝妙 杨志斌)</p>